基于SIPS模型的哔哩哔哩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16 10:14:42
基于SIPS模型的哔哩哔哩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国内外对于SIPS用户行为模型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正在不断增加,SIPS模型常被国内学者应用于短视频营销领域;视频平台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数量总体上比较少,国内学者通常会对某个行业在视频平台上的营销进行研究;针对哔哩哔哩营销策略的研究近两年兴起,有部分学者使用SWOT模型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SIPS模型,哔哩哔哩,营销策略
一、文献综述
(一)SIPS模型相关研究
2011年,针对于新型的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兴起对用户社交方式和行为的变化,日本电通提出SIPS用户消费行为模型,作为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工具,目标是评估传播效果。SIPS模型基于本身对于用户行为的认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共鸣、确认、参与、共享和扩散(Sypathize—Identigy—ParticipateShareamp;Spread)。第一个阶段是共鸣,发现目标消费者的需求,采取使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方法,在情感上产生融合,培养市场人群。第二个阶段是确认,在共鸣的基础之上,增强用户意识,减少消费者与传播主体的隔阂。第三个阶段是参与,通过措施增加用户的参与意愿,促进传播主体和消费者的交流。第四个阶段是共享和扩散,忠实而活跃的消费者会自发产生分享行为,使信息得到进一步扩散SIPS用户行为模型作为研究互联网时期用户行为的模型,跟随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SIPS用户消费行为模型自从2011年由日本电通株式会社提出以来,国外对此的研究较少。Nakaoka将其运用在营销之中,在《A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y SOM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Using Word-of-Mouth Inform》中,论述了口碑信息的信息推荐系统的SIPS模型,介绍口碑信息的特征,提出使用SIPS模型来深入研究公共关系的应用,将模型用到宣传和传播的营销。[1]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陈思(2013)分析了传播效果的评估工具的演进历史,从AIDMA模型介绍到SIPS模型,较早地梳理传播效果思想和研究框架。[2]之后学者在介绍SIPS模型的基础上,将此模型与营销结合,以此进行创意开发以及对营销进行指导,指出企业在此模型的运用中可以使创意与营销结合,使自身受益。[3]
伊藤洋在探讨SIPS模型在市场活动中,O2O模式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其实现的方法。[4]周晓晗(2020)运用适应数字时代用户消费行为的SIPS模型,通过对'流利阅读'营销策略的分析,探讨知识付费类APP未来的发展思路与策略。[5]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