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文献综述
2021-09-27 20:33:3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双氯芬酸钠(又名双氯灭痛,diclofenac sodium,DS)为第3代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化学名为邻-(2,6-氯苯铵基)-苯乙酸钠[1]。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其适应症为各种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关节强直性脊椎炎、各种手术后引起的疼痛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2]。
1. 双氯芬酸钠的作用机制
双氯芬酸钠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双氯芬酸钠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同时,它也能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脂(三酰甘油)结合,降低细胞内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浓度,从而间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2]。
2.双氯芬酸钠的药物分析
2.1双氯芬酸钠的药理毒理
本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一定程度上抑制脂氧酶而减少白三烯、缓激肽等产物的生成而发挥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在动物试验和人的临床实践中都证实本品有解热作用。
2.2双氯芬酸钠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研究双氯芬酸在正常志愿者的血药浓度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100mg,在不同时间点取静脉血,血药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由血药浓度数据获得各自的主要药动力学参数.结果:志愿者单次服用100 mg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AUC0→8、Cmax、Tmax分别为(5.981.47)mg.h/L、(6.151.52)mg.h/L、(2.960.84)mg.h/L、(2.250.32)h[3]. 2.2药物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DS的给药途径较多,有口服、透皮、直肠、喷雾、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式。口服、直肠、或肌注给药后,DS吸收迅速、完全,禁食者口服肠溶制剂的达峰时为1.5-2.5h,肌注后达峰时为10-30min,饮食特别是脂肪类食物可大大推迟达峰时至2.5-12h[4]。单剂量给予50mgDS肠溶片,其原形药峰平均浓度为0.7-1.5mg/L,而给予75mg,则平均浓度达1.9mg/L,DS在25-150mg剂量范围内符合线性动力学,不论其给药途径如何,多次给药无积蓄,且在单,多剂量给药吸收无明显影响[5]。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最新文档
- 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监测外文翻译资料
- 机器人视觉中的卡尔曼滤波研究进展外文翻译资料
- 混合动力汽车健康意识充电管理现状外文翻译资料
- 基于自适应加权的多目标PID控制器算法应用于蒸汽温度控制中锅炉外文翻译资料
- 机器人视觉的卡尔曼滤波器:一项调查外文翻译资料
-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控制措施外文翻译资料
- 建设项目的成本和时间控制:在实践中抑制因素和缓解措施外文翻译资料
- 孟加拉国采用小型农业机械的相关因素:人口普查结果外文翻译资料
- 自动化大容量多层车库——客户服务流程的概念和建模外文翻译资料
- 测量研究系统的跨学科性:检测出版物类别和引用类别之间的区别外文翻译资料
- 并购基础知识:一切你需要知道的外文翻译资料
-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防范外文翻译资料
- B2B营销理论的未来:历史和前瞻性分析外文翻译资料
联系我们
加微信咨询

加QQ咨询

服务时间:09:00-23:50(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