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摘要:抛开不同的观点,文化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和语言是文化表达的主要媒介。纯信息是有用的,但不一定能引导学习者洞察力的发展;人们文化意识的发展却能使他们更加具有批判性思维。最常见的情况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语言的规则,但由于他们对目标文化的了解不够,并不能够总是适当地运用语言。考虑到这一切,本文的目的是为外语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必要信息,使他们能够在目的语及其文化间建立良好的联系。
关键词:文化;文化教学;外语教学;文化意识;基于文化的活动,技术
介绍:
我们都知道,理解一门语言不仅涉及到语法,音韵学和词汇的知识,而且还涉及到文化的某些特征与特点。国际交流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跨文化交流。这可能会导致我们遇到文化差异的因素。这种差异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中,如沉默的场合、语调、适当的谈话主题以及作为言语行为功能的表达(如道歉、建议、抱歉、拒绝等)。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这两者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如果失去语言或文化的重要性,就会将二者分开。此外,史密斯补充说,在一种文化中以一种听起来流畅和优雅的方式提出论点,可能会被另一种文化的成员认为是笨拙而圆滑的。
然而,由于语言的使用通常与社会文化价值观有关,因此语言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由于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会话文化规范,这些规范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是不同的,有些规范可能完全不同,并与其他文化的规范相冲突。因此,在不了解或不共享其他文化规范的讲话者之间,可能会出现沟通问题。
在外语课堂中,为了解决目标语的交际问题,学习者需要在教学大纲中学习目标文化,教师应该对学习者的脆弱性保持敏感,以免使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动力。
什么是文化:
文化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在人类学意义上,文化被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查斯坦)。崔诺维奇将文化定义为“hellip;hellip;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将人类的生物和技术行为与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行为系统结合在一起”。这种包罗万象的系统是作为本土文化习得的,这一过程可称为“社会化”,它使个人在他所生活社会的语言和非语言接受模式上做好准备。
根据布朗的观点,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但是语言——一种文化的成员之间的交流手段——是这种文化最有效、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因此,一个人的世界观、自我认同感、思维、行为、感觉和交流系统可能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被打乱。同样,Tang(1999)提出了文化即语言,语言即文化的观点。他建议,要想说好一门语言,一个人必须能够用那门语言思考,思考是极其强大的。语言是国家和人民的灵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外语课程中包含或排斥文化的问题,转移到刻意沉浸和非刻意接触的问题上来。
总之,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布朗,1994163)。它是我们生存、思考、感受和联系他人的环境。它是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胶水。它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蓝图,并且这个蓝图在家庭生活中产生。它支配着我们在群体中的行为,使我们对地位问题变得敏感,并帮助我们了解别人对我们的期望,以及如果我们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将会发生什么。因此,文化帮助我们知道作为个人我们能走多远以及我们对团队的责任是什么。
为什么是文化
有时,一些教师几乎没有意识到文化导向的必要性。交际被看作是语法规则在口头和书面实践中的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学习目标文化被认为是对本土价值观的威胁,从而忽略了语言相关信息的重要性。由于对我国所有语言学习者来说,与目标文化及其讲话者有密切的接触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所以学习交际者只有到国外去体验困难,才能体会到学习交际中的文化方面的重要性。目标文化的非语言方面有时会从电视连续剧中获得,这对交际目的毫无帮助,甚至有时会传递错误的概念。
不该忘记的一点是如果学习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习者在国外的生存是必要的,那么这个问题可以最小化;但是,当一个人在理解、解释、翻译和 生产书面和口头文本时,无论是作为学习者还是一个专业人士,问题都会变得更加严重。也就是说,对本土文化的分析与对目标文化的学习同样重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而产生的问题并不局限于语言方面的交流。副语言方面和适当的行为方式在交际能力学习者的表现中是同样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受文化限制的手势、姿势、模仿动作和其他行为方式也会导致沟通不灵。
通过语言进行文化教学
在以英语为外语的课堂上,当我们教授语言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教授文化。学生在对话或范例中听到的称呼、问候语、句型和其他话语形式,以及阅读中涉及文化方面的典故,都代表了文化知识。说话人的手势、身体动作和保持的距离应该有助于培养文化洞察力。当学生了解到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来谈论情感、欲望和需求,以及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是,他们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和满足。为了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模式是如何相互作用 的,并欣赏他们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如果语言学习者在个人层面上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他们不仅需要了解文化对他人行为的影响,也要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对他们的思想、活动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深刻影响。
目标文化的教学必须服务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通过编制一份有组织的清单,包括目标文化的语言和非语言方面,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可能的。这样,语言就可以建立一个从一个认知系统到另一个认知系统的桥梁(Seelye,1968),人的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共享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的,它从文化中汲取独特的意义和功能。如果语言学习者要像母语控制者一样控制语言,就必须吸收这些意义和功能。
如果语言被描述为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而文化被描述为“模式行为”,那么很明显,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每一种文化都有一种独特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表现出来的个人行为,无论是语言的还是其他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外语将意味着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为其已定型的行为模式注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价值观。因此,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交际行为和文化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与讲话者文化中的信仰、价值观和需求之间存在着联系。
我们也知道,那些需要培养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的学生,通常是那些最不愿意实现这些目标的人。教师的人物是让学生意识到文化差异,而不是对这些差异进行价值判断。学习外语的学生如果要像母语者那样理解和说外语,就必须吸收许多新的分类法和整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母语不能为他们建立这样的区别。所有被仔细研究过的语言似乎都具有表达各种思想和区分各种差别的潜力。学习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在外语教学的教室里接触到这些区别。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让学生熟悉文化成分的原因应该是:
1.培养沟通技巧
2.在更有意识的层面上了解目标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语言和行为模式
3.发展跨文化和国际理解
4.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现实
使教学过程更加地愉快,从而培养一种警觉意识,即潜在的错误可能出现在理解、翻译、解释和交流过程中。
外语课堂中培养文化意识的若干思考
如前所述,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和教师都需要理解文化差异,要公开承认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和我一样”,人的外表下也不尽相同。群体和群体之间确实存在文化差异。因此,语言教师无论是否意识到另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传达出对他的印象(Rivers,1981)。语言不能完全脱离它所深植的文化。任何听母语者的话语,阅读原文,检查母语者从事自然活动的图片都会将文化元素引入课堂。
在外语课堂中培养文化意识的同时,应该牢记母语是随着社会群体的方式和态度而习得的,而这种方式和态度是通过社会群体来表达的。学习理解一种外国文化应该有助于另一种语言的学生更熟练和真实地使用词汇和表达;理解语言的层次和情景的适当性;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自然相处,同时认识和接受他们的不同反应,并帮助说其他语言的人在自己的文化中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虽然大多数学习者确实在跨文化生活中通过学习体验获得了积极的益处,但也会有一些人会经历一定的心理障碍和第二文化的其他抑制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这种经历转变为一种文化和自我意识的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异化,与本民族文化、目标文化中的人疏远,与自己疏远。在外语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使用促进文化理解的技巧来关注学生的脆弱性。
在英语课堂中使用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文化疲劳,促进跨文化对话的进程,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口头交流的机会。语言教师还可以使用许多其他技术——阅读、电影、模拟、游戏、文化吸收器、文化胶囊和文化图来帮助他们在课堂上适应文化(Chastain,1988)。
除了这些技巧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帮助学习者度过文化适应阶段方面起治疗作用。如果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敏感和有洞察力的老师的帮助,他们可能会更顺利地通过文化学习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从而增加他们在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二文化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当通过语言教学来教授文化时,建议学生证明他们已经获得了某些理解、能力和态度:
他们明白,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在使用社会允许的选项,以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他们明白,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和居住地等社会变量会影响人们的言谈举止
它们可以展示人们在目标文化中最常见的世俗和危机情境中的常规行为。
他们意识到,受文化制约的图像甚至与最常见的目标词和短语有关。
他们能够根据支持该声明的证据数量来评估与目标文化相关的一般性的相对强度。
他们已经发展了从图书馆、大众媒体和个人观察中定位和组织目标文化材料所需的技能。
他们对目标文化有求知欲,并对目标文化的人有强烈的感情。
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希望学习者掌握另一种语言,我们就需要帮助学习者尽可能地掌握这种语言的交际能力。成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包括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和社会语言学能力。
换言之,如果语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达到交际能力的水平,那么这三个部分都是必要的。交际的社会语言成分指的是依赖于社会。语用和文化因素的言语规则。
因此,我们选择哪一种语言表达道歉或请求,可能取决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或任何其他社会因素,此外,某些语用情境条件可能要求在一种文化中而不是在另一种文化中表现某种言语行为。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学习文化之前,学生必须接受学习其他文化的概念。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通常必须在打破文化障碍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地教授文化的一个方法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在这样的开始之后,应讨论学生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学校之间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此外,用来教授目标语的话题应该在母语的语境中呈现。
也就是说,在教授某一特定文化话题的同时,也可以给予第一语言同样话题以加强学习。在课堂中大量运用文化活动有助于学习者熟悉目标文化。材料中的活动应该包括为每一个层次学生设计的目标语言的文化价值。
文化系列通常从初级阶段开始,讨论其他语言社区同龄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学校、与朋友的关系、闲暇时间的活动、他们庆祝的节日、他们经历的仪式、约会和婚姻习俗。
在中高级阶段,可以注意地理因素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历史时期、社会组织方式、生产、运输、买卖、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史、音乐史舞蹈史和电影史等、
以下是一些可以在课程大纲中提出的主题:气候、服装、犯罪、饮食、教育、家庭生活、地理位置、历史、假期、幽默、语言、休闲活动、与人会面、金钱、宠物、人口、宗教、社交场合、体育、交通运输、非语言交际。
在这些活动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意识。培养他们对目标文化和自己的好奇心,帮助他们进行文化间的比较。这种比较并不意味着低估任何正在分析的文化,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经验,让他们意识到虽然有些文化因素正在全球化,但是文化之间仍然存在着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应该被理解,而不是被低估。
结论
在培养课堂上的文化意识时,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区分文化规范、信仰,或是言语社区中大多数人的习惯和个体或群体偏离了其中的一些规范,应使学生在于外国朋友讨论本国文化的同时,获得真正的体验性内容。
他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外语知识,也应该在两个平行的趋势中呈现、讨论或仅仅提及。
还应记住,如上所述,语言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不是绝对的,因此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学习者都能习得完美的母语行为。
我们所追求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和社会文化差异的意识,这些差异可能存在于学生的第一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这种意识往往有助于向教师和学生解释为什么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语用失误和沟通障碍。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可能会更容易找到适当的补救方法。
在这方面史密斯(1985;6)主张学习英语不会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学生的宗族、宗教和政治背景应该保持不变。学生肯定会想学好英语,并被承认去这样做,但这并不要求他们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份。没有必要为了更好地使用英语而变得更加美国化或英国化。一个人对家庭传统的贡献根本不需要改变。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3796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